基材表面上的油墨印跡表面,是由油墨的轉移量、墨膜的破 裂狀態、連結料的干燥程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油墨自印刷 機向承印載體表面的轉移是油墨分裂、轉移的力學行為。油墨的 分裂、轉移又是在瞬間完成,其受到的作用力是周期性的沖擊, 而且崗期極短,力幅很高。當油墨黏度正處適值時,其轉移量是 由印刷機的印版和壓印滾筒接觸部分的壓力關系、承印基材與印 版間墨流速度和印版與紙張間油墨的剪切速率等決定。剪切應力 對油墨的分裂和轉移有很重要的作用。印刷過程中當出現各種原 因使印刷中斷時,壓印滾筒的壓力撤銷,印版停止向承印載體表 面轉移油墨,印刷過程的穩定狀態被破壞,輸墨系統停止供墨。 當重新印刷時,附著在墨輥上的油墨將重新分配,向承印基材表。
面轉移的墨量少,多經過兒次印刷以后,油墨印層厚度才達到正 常值。墨膜在印版向承印物表面之間的轉移,是在近于沖擊的作 用下完成的,彈性效應極為顯著。因為墨膜具有一 性和彈 性,所以墨膜的轉移,并不是印版上油墨量的全部,只能是其中 的部分。隨著印刷機與承印基材運動產生的距離,兩者最初的接 觸點產生位移,隨著這種接觸點位移引起印版與承印基材距離的 間隙產生,墨膜將被拉長、變薄、出現少量較小的空洞。這種少 量較小的空洞的出現,已意味著墨膜開始破裂,油墨向承印物表 面的轉移開始。這時,墨膜的兩個面仍分別在印版和承印載體 上。隨著兩者之間距離的加大,墨膜會被繼續拉伸,變得更薄, 中間的空洞會更大、更多。當這種距離增加到最大時,印版與紙 張之間的位移分力完全大于墨膜的彈力,被繼續拉伸而中間部位 變得越來越細的墨膜空洞邊緣開始斷裂,斷裂處的外觀或呈圓柱 形,或呈圓錐形,或呈尖狀。微觀上構成油墨印跡的表面狀態。油墨印跡表面的狀態與油墨連結料本身的干燥性、油墨調 度、墨層厚度、疊印次數、印制時間、基材表面狀態、基材含水 量、環境溫度與濕度等因素有關。在印刷多色高速化的生產條件 和很多生產企業并不能提供恒溫、恒濕的生產環境制約下,連結 料的干燥程度并不能達到對印品表面進行復合干燥的要求,往往 是干燥不夠,印跡發虛或者表面晶化。